资讯 · 信息

学校创建于1956年,由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分迁来渝组建,原名重庆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重庆医科大学。

学校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校要闻  >  正文

学校举行中外合作办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教学工作总结及交流会

发布时间:2022-01-18来源: 教务处 国际医学院 阅读量:[]

为保障中外合作办学顺利运行,提升教学质量,1月14日,学校在袁家岗校区第二教学楼316会议室举行中外合作办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教学工作总结及交流会。学校校长、中外合作办学联合管理委员会主席黄爱龙出席会议并讲话。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兼国际医学院院长邓世雄主持会议。

校教学督导组组长杨致邦教授、督导组专家贺桂琼教授,结合课程组汇报内容,对本学期中外合作办学教研活动巡查、指导性听课、教学资料检查等情况作通报并提出改进建议。校教务处副处长朱丹从学生情况、课程概况、教学方式、难点分析、对策措施等方面对本学期中外合作办学教学工作进行了介绍,她回顾了本学期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经历的坎坷与挑战,感谢学校党政各级领导的关怀,兄弟部门、相关学院及老师们的付出与支持。校教务处处长徐晨对中外合作办学教学工作做指导,他指出中外合作办学是我校“器官系统”教学改革不断升级优化的突破点,教师应加强认识与理解,抓住师资培训、教学对接等机会,不断学习,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由“讲授型”向“导师型”转变。

邓世雄在讲话中指出,中外合作办学是我校探索“在地国际化”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需要突破传统教学和学习习惯的束缚,用全新的态度、思维、方法去对待,正确认识、积极应对特殊时期中外合作办学面临的挑战,转危为机,抓住、抓好学习机会,打造增强型虚拟混合式教学模式,做好中英培养目标融合、“器官系统医学课程整合+早临床+早科研”培养路径探索、中英课程体系整合等工作,同时注重学生学习支持,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管理,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用心、用情、用力教学,细心、耐心、爱心育人,充分发挥中英“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优势,切实保证中外合作办学育人质量。

黄爱龙在总结讲话中回顾了我校中外合作办学历程,从现代医学发展的视角强调了中外合作办学在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推动医学教育理念转变、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等方面,对促进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医学教育模式创新及医学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意义。黄爱龙指出,现代医学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学生学习能力、新事物接受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升,培养集职业素养、临床能力、科研能力、创新思维、国际交流能力于一体的高素质“临床科学家”。黄爱龙对中外合作办学工作提出要求,他强调教学改革是一块“硬骨头”,前途是光明的,而道路是曲折的,全校师生要迎着风雨去战斗。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教师,希望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培养出“一批人才”,不光是学生,还有教师,也希望老师们热爱教学、甘于付出,用心去“看”、用脑去“想”,与项目和学生共成长。

会上,临床医学(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本学期引进课程组及新开课程负责人就课程概况、教学准备、教学实施等方面进行介绍。《人体组织结构与功能》、《医学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学》、《内分泌、代谢与血液学》、《人口社会科学》课程组从引进专业整合课程首学期教学运行、中英联合“线上+线下”混合式授课情况、学生学业支持体系及挑战与思考等方面与下学期即将行课的课程组进行交流;《科学方法导论》和《早期接触临床》课程组介绍了“早科研”与“早临床”特色课程体系;《检体诊断学》、《实验诊断学》和《智慧医学语言基础》课程组对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特色与亮点、学生反馈与改进等进行了交流。参会学院及课程组就如何兼容并蓄,充分发挥中英联合教学优势及多学科、院系协作优势进行了热烈讨论。

校教务处领导、相关学院分管教学领导、相关课程组负责人及教学秘书、国际医学院有关工作人员参加了会议。

(编辑:蔡雨齐 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