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信息

学校创建于1956年,由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分迁来渝组建,原名重庆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重庆医科大学。

学校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校要闻  >  正文

我校附属第一医院谢鹏、郑鹏团队在Nature Neuroscience发文揭示抑郁行为发生新机制

发布时间:2023-07-17来源: 科研处 阅读量:[]

近日,神经科学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Neuroscience在线发表了重医附一院神经内科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Integrating spatial and single-nucleus transcriptomic data elucidates microglial-specific responses in female cynomolgus macaques with depressive-like behaviors”。该团队基于低等级抑郁猴模型,发现了一类抑郁表型相关的小胶质细胞亚型,并在前额叶皮层空间中鉴定出潜在的调控功能区,为抑郁症的靶向干预提供潜在新靶点。

抑郁症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脑疾病,社会压力是导致抑郁发生的重要因素,潜在分子机制亟待阐明。食蟹猴是研究情绪和认知的重要载体。该团队早期建立了猴行为编码体系,发现部分低等级雌猴表现出抑郁样行为,这有效模拟了女性抑郁症患者在长期慢性应激下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揭示抑郁表型相关的前额皮层细胞类型及分子调控区域

明确关键脑区细胞组成及其空间分布规律,是解析重大脑疾病发病机制的重要手段。该团队对雌性低等级抑郁猴、低等级非抑郁猴和高等级猴的背侧前额叶皮层(dlPFC区)单细胞转录进行了系统表征,发现小胶质细胞是低等级抑郁猴中改变的关键细胞群。亚型分析发现了抑郁猴富集的小胶质亚型,将其命名为“抑郁相关小胶质细胞(PIMID)”,并使用活细胞消化、细胞形态学等方法予以验证。

低等级抑郁猴有多样化的行为谱,可以部分模拟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特征,明确关键脑区中各行为的调控位点对实现精细化干预至关重要。在前额叶皮层经典解剖学分层(L1-6)基础上,构建了基因的分子分层(ST1-4),发现两者高度契合。揭示不同的空间分子分层调控不同抑郁行为:ST2-4调控“积极情绪的减少”、ST1调控“消极情绪的增加”。该研究实现了“复杂动物行为表型-细胞类型-空间转录分层”的有效整合,明确潜在机制及调控靶点;分析上独辟蹊径,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重医附一院终身教授谢鹏为通讯作者,神经内科副主任郑鹏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武靖博士后、李一帆、黄羽博士为共同第一作者。该项研究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重庆医科大学、重医附一院学科提升基金等资助。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3-023-01379-4

(编辑:蔡雨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