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z9hDLbqsnX7EbgXH3W-Rvw
在抗疫的战场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身着白衣,却不在病房;远离患者,却与病毒走得最近。他们能够以最快速度“揪”出病毒,尽快的防止病毒向更多人传播,是疫情防控战线上的“排雷兵”。他们,就是医学检验人员,虽默默无闻,却至关重要。
陈维贤主任到江津区人民医院检验科指导检测工作
疫情发生以来,作为重庆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救治专家组成员、重医附二院第30党支部书记、检验科主任陈维贤无疑是忙碌的。
1月24日一大早,他便相继赶往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和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中心,指导实验室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的准备工作。接下来几天,他又陆续赶往涪陵中心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江津区人民医院等,每到一处,都会和其他专家一起,详细勘察当地实验室处置病毒标本的能力,评估检验人员技术水平,指导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准备工作。
与此同时,为了能让自己科室尽快具备新冠病毒检测能力,他积极谋划,立即组织分子诊断组医生进行生物安全培训、防护服的穿脱培训;对检验室进行改造,增加消毒设备,优化实验室配置,优化人员进出流程,使其更符合此次病毒检测的要求;详细制定标本采集运送和处理流程,同发热门诊、医务处、设备处、后勤处、院感科等开展多科室协作,进行多次模拟演练。
在陈维贤身先士卒、带头垂范下,经过检验科全体人员共同努力,重医附二院江南院区获得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原学检测的资质,于2月4号正式开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
全副武装的病毒检测员
“身体素质和专业技术考验是一方面,心理压力会比较大。”参与病毒检测的医生们这样说。
目前,检验科有三位具备PCR资质的老师经过专门培训后负责新型冠状病毒的核酸检测工作,每班需至少两人配合进行,其他医生负责完成生化、免疫、血液、微生物等发热病人标本检测,协助新冠患者的排查。由于新冠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再严密的防护,检测人员也算是与病毒“近距离接触”,时时刻刻存在着被感染的风险,给他们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另外,按照《新型冠状病毒实验室生物安全指南》(第二版)要求,病毒检测必须在一个完全密闭的实验室内进行,检测人员需采取生物安全三级个人防护。这表示在病毒检测的五个小时左右时间里,检验人员需要穿戴好全套隔离衣和防护服,戴着厚厚的3M口罩和防护镜,在狭小的空间里不能开空调,每个人都是满头大汗,也不能吃饭上厕所,无法同外面的人员交流,进一步增加了检测人员的心理压力。
“感觉我们就是在“排雷”,你不知道哪颗会爆炸,哪些是哑弹,需要一个一个去辨别。每次走出实验室的第一件事就是做一个深呼吸,感受一下江南院区的清新空气,因为在里面都不敢大喘气。”张毅虽然面带笑容,神情却难掩疲惫。他是专门负责病毒检测三位医生之一,春节以来,他已经连续工作了10多天,“有些疲惫,但也很有成就感。基本上我院所有的核酸检测都经过了我的手,看着临床的医务工作者那么拼命,能为疫情防控做出自己的贡献,我感到很高兴。”
疫情不息,战斗不止。随着确诊病人和密切接触者的排查,样本会越来越多,检验人身上的担子会更重。陈维贤和他的检验团队将继续并肩作战,坚守在抗疫战场,做“疾”风的逆行者,为精准防控提供病原学依据,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
审核:李春莉、周青 编辑:向秋月
作者:党办 李源;党办宣传科 李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