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eoCeZLrOfpWJF3zSlT2rqQ
作为重庆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黔江片区B组副组长,重医附二院呼吸内科副主任江徳鹏教授一直奔波在战“疫”路上,从大足到黔江,再到酉阳、秀山、彭水、武隆,在应接不暇的治疗和会诊中,作为党员的他在工作过程中从未停止思考怎样才能更好地救治患者。
辗转多个地区的支援经历让江德鹏教授收获了不少宝贵经验,尤其是在大足和黔江一前一后遇到的两位危重症患者令他记忆十分深刻。“两名患者非常相似,均为40多岁,都是处于从普通型向危重症转化的过程中,”他回忆道,“在大足救治的经验让我对这名黔江地区的患者格外关注。”
江德鹏教授仔细观察对比了两位患者的病情,发现在向危重症转化时,他们的肺部CT影像迅速变化。同时,两位患者都出现了淋巴细胞减少、绝对值进一步降低,CD4 细胞计数明显下降的情况。“这可能是预判危重症的一种方法。”江德鹏教授认为,“只有先对病情进行精确判断,才能对症治疗。”在治疗危重症患者过程中,他关注患者的每个细节,从其生命体征、氧合指数、出入量、检验结果到呼吸机的参数调节和治疗方案。在他精心的治疗下,这名危重症患者的症状终于逐渐稳定。江德鹏教授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思考。
判断病情需要检测CD4细胞,江德鹏教授对此十分看重:“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之前黔江地区患者的CD4细胞是送往上级医疗单位进行检测的,一来一回花去了不少时间,更重要的是在疫情的非常时期,污染标本无法快递。医院必须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检测体系。”这个想法也得到了专家组黄长武教授的同意,达成一致的专家组和医疗队立刻开始采购相关仪器和试剂。几番波折下,最终,黔江中心医院成功搭建了核酸检测平台、CD4细胞检测平台,可以以最快的速度,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核酸和免疫功能的检测。
这时候,江德鹏教授又开始思考如何能够让专家组在第一时间得到高质量的CT影像,从而提高诊断准确率。他和重庆市肿瘤医院孙爱平教授、重医附三院张辉艳教授等专家组成员奔波酉阳、秀山、彭水、武隆等地,帮助当地医院完善发热门诊和疑似病区流程,同时积极推动渝东南地区PACS系统的对接。江德鹏教授解释道:“预计最快下周,渝东南地区就能建立PACS系统。届时,专家组就可利用每天早上讨论的时间对片区所有医院疑似患者的CT影像进行判断,而专家组的读片结果在新冠病毒疑似病例诊疗体系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平台、系统搭建起来了,检测和治疗体系完整了,江德鹏教授继续潜心研思,反复思考。面对出院患者,江德鹏想到了痊愈者血浆的可能价值。他认为,在缺乏疫苗和特效药的前提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康复时期的血浆是临床特异性治疗最可及的资源。痊愈者的血浆中含有抗体,能特异性地识别并帮助机体清除病原体,而这些抗体一般出院后两周左右达到高峰,因此,及时的捐献对后续的治疗研究至关重要。2月10日,黔江中心医院有两位患者达到标准、治愈出院,在耐心的医患沟通后,两位患者均在出院前签下同意书,志愿捐赠血浆用于针对疫情的临床治疗和研究,江德鹏教授在送她们离开时深鞠一躬,表示他内心的感谢。
在这场艰巨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中,还未发现针对新冠肺炎的特效药,现有的治疗都是“一步一步摸着石头过河”,因此,不断的反思、持续的总结必不可少。江德鹏教授相信,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地专家拼尽全力的努力中,胜利的曙光一定会到来,我们一定能打赢这场战“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