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WgWWrHOM8gIPYjR4dftdAw
从早上9点到下午6点,小心翼翼四次拨通了周智教授的电话表明要采访,他都是小声地急促地解释:“暂时不行,我还在忙。”等到他结束工作自驾到家接听电话,已经是晚上9点36分。
2020年新春伊始,新冠肺炎蔓延到重庆,全市面临着疫情防控的严峻任务,在医院党委的领导下,感染病科副主任周智教授作为医院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性肺炎疫情专家组组长,承担了对发热门诊疫情防控工作指导与安排、对疑难就诊者的接待测试、对可疑病例的会诊排查、对疑似患者的留观诊治等一系列紧急任务,辗转多个科室和部门、不分昼夜连轴转已经是工作常态。面对新冠肺炎,如何对每一个疑似病例作出准确判断,做到既不漏判一个病人,也不应该撒大网误判病人,这是医院抗新冠疫情防控组专家组成员共同肩负的重任。
“各个科室,特别是发热门诊、急诊等科室收到病人后,如果考虑可能是新冠肺炎患者,会第一时间打电话,我们专家组成员马上会诊,必要时还需要到现场,主要通过病人的流行病学史、肺部CT影像、血常规等作出判断,看是不是疑似病例,是否需要收住院治疗。”周智教授解释说。医院的专家组成员来自感染病科、呼吸内科、重症医学科、放射科,他们都有着较长的从医经验,对于他们来讲每天都是工作日,24小时在岗,随叫随到。他们的工作很辛苦,心里压力也很大,怕漏诊误诊病人,经常都是小心再小心,问了再问,尽力排查不放过任何一个疑似病人。周智也强调,不要因为恐慌就随意下结论误判病人。鉴于防护用品的暂时紧缺,一个留置患者至少需要停留3天,医生、护士需消耗的防护服、N95口罩等至少15套以上,医院尽全力保障发热门诊和留置病房,一线工作人员也应该履行好职责,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当然,实施精准判断的前提是具备过硬的业务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高度责任心,以及敢于担当的精神。
1月下旬时候,感染病科一位因肝衰竭疾病治疗出院10多天的患者又出现在医院发热门诊,患者自述发热呕吐,体温测试结果为39摄氏度,CT的检查结果肺部呈现磨玻璃状态,并提示病毒性肺炎。这引起了医护人员的高度警惕,请有关专家们会诊,“该患者是否已感染新冠肺炎?”“是否需要立即送留观病房隔离”等问题展开了紧张的讨论,多数认为应该留置。周智教授仔细询问了患者的病史,特别是出院后的接触的人,去过哪些地方等等,并调出了该患者前次住院的病历资料、辅助检查结果,详细询问前次住院的主管医生该患者的治疗经过,从而了解到其基础疾病较重、住院期间不规则使用过两周激素等分析,并与CT室出报告的医生交流下”病毒性肺炎”依据,花了近3小时,最终给出了“极有可能是肺部真菌感染,暂不作为新冠疑似病例送留观病房”的建议,将患者安置在普通单间病房。周智迅速制定了治疗方案,与主管医生交流,每天早上来的第一件事去问患者的情况,院内专家组也对其治疗效果保持着密切关注。连续3天患者每天的体温都是39℃,第3天查胸部CT提示病灶稍有扩大。此时真是骑虎难下,但他相信他之前做的功课,仔细询问患者虽然最高温度还超过39℃,但白天的体温要低一些,感觉要舒服一些。终于在第4天患者体温开始下降,白天体温基本降到正常,在接受治疗的第7天,患者的CT结果显示肺部病灶吸收减少,患者的精神状态也很快的得到了恢复,现在已顺利出院,大家都松了一口气。
“我心里还是承担着巨大的压力的,万一因为我的坚持出现了判断失误……万一是新冠肺炎患者,医护人员暴露,将带来不良后果,造成重大损失”。周智说,“但是这个患者是我们科室的老病人,我对于他的基础病情有着充分了解,结合流行病学史,我才有信心做出当时的判断。我们不能因为盲目恐慌而随意下结论,这会造成防护服等医疗物资和本来就紧缺的医务人员的浪费,这个案例也提醒了我们,要耐心的结合既往病史、同时谨慎的对待影像结果。”
重医附二院江南院区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涉外医疗救治定点医院。按照市卫健委的要求,周智教授与感染病科团队以最快的速度,在江南院区安排了符合要求的留置病房,其中一层为定点接待在渝外籍人士和港澳台同胞感染患者。有天夜里,周智参加完讨论会诊已是深夜,又接到通知有一外籍人士要来院检查,因为涉外人士程序特殊等原因,等完成了流程,已经是第二天早上五点钟,经过严格的测试筛查和留置观察,最终排除了此人感染新冠肺炎。
这个春节,周智没能休一天假。除了工作时间无限延长,手机也是24小时待机,半夜接到同事电话,要立即沟通讨论病例,这是常有的事情。重新躺下时,满脑子都是对患者情况的分析和思考,很难再入眠……
“从接受任务到现在,我确实很忙很累,但完全谈不上光荣和伟大,因为科室和全院的同事都在并肩战斗,就像火灾出现的时候,消防员即便付出生命,也要全力以赴完成任务一样。”周智说,“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医生,坚守一线是我的责任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