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信息

学校创建于1956年,由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分迁来渝组建,原名重庆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重庆医科大学。

医院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医院要闻  >  正文

重医大永川医院抗疫系列(65)90后的硬核青春!

发布时间:2020-03-20阅读量:[]

原文网址:https://mp.weixin.qq.com/s/o9hq8YWhRdCFKpl07HVVXA



年初,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全国上下一盘棋,党中央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展开了一场与疫情抢夺时间的保卫战。


而在这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到处活跃着年轻人奉献的身影,到处都能看到青春的力量。重医附属永川医院有这样一批90后队伍,他们积极投身战“疫”最前线,在医疗救治中挺身而出、冲锋在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汇聚成战“疫”前线的先锋力量,绽放着自己的硬核青春。

1990年出生的何敏敏


1月28号晚上,何敏敏在老家和家人们吃团圆饭,突然接到护士长的紧急通知,马上回医院参加进隔离病房的培训准备工作。她没有丝毫犹豫,回到了医院。


那段时间,老公摔断了腿,五岁的女儿也需要照顾,“我是一个妈妈,是一个女儿,是一个妻子,但我更是一名医护人员,也是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关键时刻就得顶上。”


在医院的隔离病房,我们开启了24小时值班模式,穿上防护服期间不能吃饭、喝水、上厕所。除了对患者进行日常护理,还要对病房进行消毒、处理医疗垃圾、清理患者排泄物、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抚,从最开始的不习惯,到最后能熟悉进行各种护理,在隔离病区的工作有苦有累,但也有甜有暖。


“作为一名医护人员,作为90后,只要患者有需要,我们就会义无反顾的挺身而出,在隔离病房40余天注定是不平凡和值得铭记的,我不遗憾也不后悔这次的选择。”




1992年出生的阳秋月


在进入隔离病房前,我就曾经两次申请去一线抗援,“用行动抗疫”是我最想做的事。正如习总书记说的那样,“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进入隔离病房后,瘦弱的阳秋月穿着防护服,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一会儿里面的衣服就已经打湿了。几个小时下来,隔离服下面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虽然辛苦,但在病房内,却也感受到了许多的温暖。


记得有次给一位阿姨抽动脉血气,阿姨鼓励我说:“没事,你抽,你们也不容易,戴着双层手套,护目镜又看不清楚,辛苦你们了。”还有一位患者,每次我进去的时候都会对我说:“你进来了呀!”我本来很惊讶,只看得到我的眼睛,患者怎么就知道是我呢?最后了解后才知道,原来患者是根据我的声音,辨别出来是我的。


选择学医可能是偶然,但一旦选择了,就必须用一生的忠诚和热情去对待它



1993年出生的孙傲思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疫情来得太突然,打破了春节的欢庆。作为一名90后小护士,在人民需要的时候,和医生并肩作战,为打赢这场战“疫”贡献自己小小的力量,我义不容辞。


作为第一批进入医院隔离病房的医护,近2个月来,我每天穿戴防护服、N95口罩、护目镜、面屏,对患者进行全方位护理。隔离病房的患者没有护工,没有家属陪伴,有的只是对我们医护人员的信任。起雾的护目镜模糊了她视野,双层手套降低了触觉,口罩防护服阻隔了病毒也阻隔了她们面对面的相望,增加了护理操作难度。这时候患者的信任与配合,显得尤为重要。


看着患者们治愈出院,我觉得,这一切辛苦和付出都值。



1994年出生的陈春艳


作为呼吸内科的一员,疫情严峻,医院隔离病房人手十分紧缺,我那时候想着自己没有结婚,没有太多的顾虑和牵挂,于是瞒着家里人写下了请战书。


刚进到隔离病房重症病房时,尽管我做足了心理准备,但情况还是比想象中更严峻。由于全身上下被防护服裹得严实,稍一行动就浑身出汗,防护服和护目镜上都是热气,给日常得心应手的护理操作增添了不少难度。防护口罩戴久了,鼻梁被压得很疼,有时还会感觉呼吸困难;工作结束后摘下口罩、脱下防护装备,额头、脸上也满是红肿的勒痕。


尽管隔离病房的护理工作比日常更加繁琐辛苦,但却有不少患者让我倍感温暖。病房里有位84岁高龄的老爷爷,新冠肺炎合并慢阻肺,心力衰竭等多种病症,后面病情加重,需要带呼吸机。老人家一直对于治疗很抵触,想要把面罩扯掉。我一直在床旁握着老人家的手,一遍一遍安抚他,教会他正确使用呼吸机的方法,打消了老人家的顾虑,他的情绪才慢慢稳定下来。之后还要定时给老人家喂水,监督他正确地咳嗽咳痰,有一次爷爷转过头对我说:“妹妹,乖。”在这一刻我觉得,一切的努力都是值得的,苦和累也随之烟消云散了。


虽然眼睛看不清,鼻子压得疼,耳朵扯得疼,但作为一名医护工作者,这是我最骄傲的“负担”,最光荣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