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信息

学校创建于1956年,由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分迁来渝组建,原名重庆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重庆医科大学。

重医故事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重医故事  >  正文

战疫重医人⑫ | 曾维琼:在严谨细致中炼就一双“火眼金睛”

发布时间:2020-02-27阅读量:[]

         


曾维琼:附属第二医院感染科党支部副书记、重庆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救治专家组成员

         

不久前,上游新闻的一篇报道《专家“火眼金睛”黔江女子经4次检测最终确诊》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不仅让许多人了解到咽拭子核酸检测还存在“假阴性”的情况,还让人对这位拥有一双“火眼金睛”的专家产生了好奇。


这位专家,就是重医附二院感染病科党支部副书记曾维琼

         


契而不舍

4次检测最终确诊


1月29日下午,黔江迎来了难得一见的冬日暖阳。作为前往黔江中心医院支援的曾维琼,检查完医学观察隔离区后,在全科楼门口看到一位戴着口罩的女子蜷缩着身体,坐在石墩上晒太阳。


曾维琼上前关心女子,了解到是因肺上有问题,到医院做筛查时,便开始细心询问女子的流行病学资料,并立即得出了诊断——是疑似患者。


曾维琼开始对患者一边劝说,一边送至疑似病房隔离观察等结果。很快,第一次检测结果显示:“阴性”。


“是高度疑似病人,一定要多次反复做确诊检查。”曾维琼坚持道,随即与专家组讨论决定让女子在医院继续留观区观察,多做几次检测。

       

会诊病例现场


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直到第四次检测结果出来:该女子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


曾维琼坚持对患者进行4次核酸检测的“固执”举动,避免了一个新冠肺炎患者的漏诊。这样的“火眼金睛”,是怎么炼就而成的呢?“我哪里有什么神乎其神的火眼金睛,不过是长年在医疗工作中养成了严谨细致的习惯罢了。”曾维琼笑着说。


正因长期在工作中比一般人更加细致入微、详尽周密,曾维琼以一名医者强烈的责任感和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担当,将科学防控做到了极致。


迎难而上

组建救治中心,完善院感防控体系


在战“疫”第一线,医护人员需要激情、勇气,更需要冷静、细心。为了实现“集中病例、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要求,在重庆黔江区,包括郭述良、曾维琼等人在内的市级专家组专家们发挥各自专长,分工协作,高效指导黔江中心医院建设患者集中救治院区,帮助病人尽快入住,得到及时治疗。


1月中下旬,曾维琼赶到黔江进行支援。抵达的第二日,曾维琼立即对抽调到救护中心的医护人员进行岗前培训,让她担忧的是,两百名医护人员中仅有一名是感染科医生。不仅如此,她还接到了一个特殊的任务——协助当地政府重新组建一个新的救治中心,并主导中心的感染防控工作。

     

曾维琼(左一)现场指导集中救治医院做好救治准备工作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感染病科专家,曾维琼对治病救人颇有心得、游刃有余。但此时,她犯了难。救治中心是在当地儿童医院的基础上建立而成,但儿童医院并不具备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条件,急需改造。她负责制定的感控工作流程与救治中心的场地布置息息相关,而救治中心相关的制度也是一片空白,而且还缺乏具有感染防控工作经验的医务人员。这一切对她来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大挑战。


“医院的改造一旦完成,就不能更改了,这是人命关天的事情,必须要以高度的责任心来完成这项任务。”时间紧迫,患者的生命在一分一秒的流逝,从病人预检分诊、完善发热门诊,到科学划定疑似病区、确诊病区,全流程的标准化实施方案都要尽快搞出来曾维琼知道,自己必须尽快拿出方案。


她迎难而上,迅速开展工作,进入医疗区现场勘察、熟悉场地,每天都要走一万多步。在宝贵的休息时间,她也在脑子里模拟传染病区的工作流程路线,精细化每一个布置,以最快的速度协助完成了医院改造方案。在当地政府的全力配合下,仅4天后,救治中心已经组建成功并开始收治病人


她把重点放在了帮助医院完善院感防控体系上。为了严防院内交叉感染,尤其是医务人员“零感染”,曾维琼严格标准、严格流程、严格程序,制定了多个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规范和制度,完善各项工作流程。工作严谨的她不放过每个细节,每当医务人员进入隔离区工作时,她都要通过视频的方式检查医生护士的穿戴是否正确甚至连医务人员脱鞋、脱衣服的位置都要再三确定,确保绝对安全。


即将要离开黔江的当天上午,曾维琼还在坚守岗位,重新拟定了7条发热门诊的相关诊治事宜。


来源:附二院 (重医二院微信公众号) 上游新闻

编辑:黄泳琪 蔡雨齐

排版:黄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