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呼吸内科副护士长、主管护师罗晓庆在武汉抗疫的第26天。作为重庆市第三批援鄂医疗队护理组组长,罗晓庆带领着116名护士负责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重症病区护理工作,目前这里还有66位重症、危重症患者。
“我在重症医学科工作10年、呼吸科工作4年,我是最合适的,况且我是党员我应该带头。”当重庆组建第三支援鄂医疗队时,罗晓庆主动请缨。
2月2日,罗晓庆随队进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重症病区。第一天,她就在这里不眠不休守了19个小时。“紧急状态下,我们要在一两天内把所有工作理顺,刚来一切都还不熟悉,我不敢轻易离开。”罗晓庆说,接管重症病区时,这里的医护人员已全部被转走,留给她的是还未收拾归置的病房。
面对陌生的环境布局,不熟悉的工作流程,她只能靠自己慢慢摸索,组织护士们清扫、布置病区,联系院方学习工作流程与软件操作,协调医用物资填补空缺……凌晨2点,第一批护理班结束,担心新上岗的队员摸不清门路,罗晓庆没有回去休息,守在病房里解决问题。
一连熬了19个小时,她的眼里早已布满红血丝,白净的脸也变得蜡黄,队员们忍不住的心疼。而回到住所,罗晓庆心里依然牵挂着病区的事情,翻来覆去也睡不好。
罗晓庆和医疗队的全体成员一样,虽然忙乱,但看到一双双期盼的眼神,只希望自己有三头六臂,尽快让新的病区步入正轨,更好地开展救治工作。
穿了6个小时的防护服,下午3点罗晓庆吃起
冰冷的午餐盒饭,心里却无比开心
“整个病区气氛压抑,大家心里其实都有疑问,自己会不会感染、能不能安全离开?”罗晓庆说,面对传染性极强的新冠肺炎,害怕是本能。作为组长,她当起了护士们的心理导师,手机24小时开机。
“护士长我有点咳嗽了,我会不会感染?”“护士长,我手套破了,我会不会感染?”那一周,罗晓庆一天甚至能接上百个电话,凌晨三四点还有队员在电话里向她倾诉内心的压抑,请教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我们队里的护士很多才20岁出头,心理压力太大了睡不着,有的人还要服用安眠药。”罗晓庆说,她特别能理解,也特别心疼,所以对大家的防护要求严格。
2月4日,他们收治的首批7名重症新冠肺炎患者顺利入院。
工作间隙,罗晓庆会一边及时给予安慰和疏导,一边给大家准备增强免疫力的药物。罗晓庆说:“即使心理压力很大,也没有人表示要退缩,心里面那份责任感战胜了害怕,驱使着我们往前冲。”
在医院,罗晓庆是护士们的定心丸。“护士长,这个患者必须做CT,您想想办法。”“罗老师,病房的物资不够了。”“罗老师,我配药的时候被刺伤了。”只要有她在,事情就能解决。
有一次,当班护理人员的口罩出了点问题,面对即将可能出现的暴露,罗晓庆放下电话穿上防护服就往隔离区里冲,自己上阵换下了队员。
“最高峰时,一天要收治75名患者。”超负荷运转的罗晓庆却坚持挤出时间和患者沟通,帮他们重建信心。
“有个婆婆躲在角落,谁和她说话都不搭理。”罗晓庆说,这个婆婆一度对治疗失去信心。数日来,罗晓庆主动和她聊家常,婆婆逐渐积极接受治疗,其隔离在家的女儿还专门打电话来感谢。
每天花费大量精力安抚患者,罗晓庆看到了效果,也收获了患者的好评,大家亲切地称她是病房里的“冬日暖阳”。
“无论他们病情如何,我们都不会放弃任何一个人。”罗晓庆说。
重症、危重症病区的患者有的插了管、有的用上了呼吸机,有的还有其他的疾病缠身。护士们的工作多,强度大。在高强度的工作下为了保持免疫力,他们每两周就要注射提高免疫力的针剂。
罗晓庆说,其实最难受的是进入病区需要穿上密闭的防护服,本来很简单的动作会因此变得很艰难。“穿上防护服十几分钟就会汗流浃背,更别说做康复这样的体力活,有时候都有要背过气的那种感觉。”罗晓庆说,用上呼吸机的病人,护理时护士们的感染风险更大,但是没有人后退。
在病区里,一位老人在被确诊前患了脑梗死,随着病情加重又插上了呼吸机,护士们不仅要帮助老人清理大小便,每天还要为他做康复训练。
因为工作强度大,医院实行了轮休,每周有一两天可以休息,但罗晓庆说,看着病人痛苦,他们不想也不能休息
,“如果说刚开始是责任驱使我们,后来便是希望在召唤。
”
在大家的努力下,部分危重症患者转为了重症,重症患者病情逐渐转轻,用上呼吸机的老人病情也在好转,这样的希望给予了医生护士很大的信心。“每天晚上我们都会讨论病情,那种想紧紧抓住希望的氛围特别强,我们想早些把他们治好。”
住进医院的重症、危重症病人要么一家都被确诊,要么都被隔离,病人们缺乏生活用品,罗晓庆和护士们就把自己的分给他们用,“虽然我们的病人病得很重,感染风险也大,但这里却越来越像一个家。”
病区里有一位患有重症肌无力的患者,因为长期服药只有80多斤,刚住进病区时整个人十分消极,觉得自己没救了。罗晓庆注意到他的情绪十分低落,便每天鼓励他,医生们还募捐了营养液给他用。
“我本来就容易肺部感染,这次确诊我觉得没得治了,谢谢你们救了我。”经过一段时间的开导与治疗,这位病人的病情好转,已经能下床走动的他,总在一遍遍表达着感谢。
病区里还有一位90多岁的老红军,刚住进来时挺固执,不吃药也不输液,拒绝治疗。罗晓庆发现,其实老人只是年纪大了有些小孩子脾气,她就把老人当小孩子哄。“现在我们给他输上了液,也吃上了药,特别守纪律,还给我们敬军礼。”
罗晓庆说,在病区里,护士们在照顾病人,病人也在保护着他们。病人们经常会对他们说:“你们离我远点,我怕传染给你们。”“有时候我们查房都能很明显地感觉到,他们努力地忍住不咳嗽,就是怕增加我们的风险,即使我们穿着防护服。”
“是你们这些舍生忘死的白衣天使把我们从死亡线上拽了回来,我和我老伴真心感谢你们。”
“是你们承受着身和心的煎熬,义无反顾地为武汉人民筑起了抗击病毒的防线,让我们患者看到了生的希望,树立起信心,感谢你们,也祝福你们早点回家团聚。”
在武汉20多天时间里,重庆第三批援鄂医疗队收到了许多感谢信,还有的病人家属在海外,也通过家乡的朋友向医护人员表示感谢。
“你知道吗?看到病人慢慢好转,我们很有成就感,心里充满了激情和斗志,我们说好了,疫情不结束,我们不撤退。”罗晓庆说,离开家时她对9岁的儿子说,“武汉那里的小朋友也需要妈妈,你要相信妈妈会平安回来的!”现在,她希望等到凯旋的那一天,回家骄傲地告诉儿子,妈妈的这一场仗打赢了,而且打得特别漂亮。
来源:附二院 中国青年报 中国妇女报
编辑:宗华月 蔡雨齐
排版: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