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信息

学校创建于1956年,由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分迁来渝组建,原名重庆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重庆医科大学。

重医故事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重医故事  >  正文

战疫故事丨抗疫一线的战场上,有这样一群麻醉科医生

发布时间:2020-03-11阅读量:[]



2月13日下午,重医附一院第四批援鄂医疗队160人奔赴武汉,整建制接管武汉市第一医院重症第10病区、第11病区的医疗救治工作。队伍中,有四位来自麻醉科的医生:刘小男、吴彬、郝涌刚、黎平。


他们当中,有的曾去过美国哈佛大学参加心脏超声、ECMO等培训,有的是国家应急医疗救援队队员,还有的曾参加过庐山地震等应急工作。疫情出现后,他们第一时间报名援鄂,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最前线,贡献着麻醉科医生特有的力量。


附一院的四位麻醉科医生



1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


“你们麻醉医生不是在手术前打个麻醉针吗,新冠病人又不做手术,你们去干啥?”来武汉以前,黎平周围的很多朋友这样问他。


与医疗队中来自呼吸、传染、胸外、神外等内外科的医生一样,接管病区的当晚,黎平和刘小男就被安排值夜班,各自分配了病床。


“接班后就开始收病人,问病史、查体、看辅助检查、写病历,下诊断、开医嘱等等。这些临床医生的基本功夫,麻醉医生自然也不在话下。”黎平说道。


接到驰援武汉命令的当天,医院便组织大家学习新冠肺炎的诊疗指南,黎平和麻醉科的几位医生也在其中。虽然常用的麻醉电子信息系统与内外科的电子病历系统有很大差别,但他们努力学习、不断研究,很快就得心应手。


“由于我们收治的重症病人较多,所以在诊疗过程中,很快就显出麻醉医生的特点来。”黎平解释说,麻醉科医生擅长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和调控。新冠肺炎病人病情进展到危重阶段,会逐渐甚至迅速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急性吸呼衰竭、肝肾等多器官功能不全等危急情况。病人的呼吸、心跳、血压等基本生命体征会出现剧烈的波动。因此,严密地监测与调控极其重要,也是救治的关键环节。而这些,正是他们在手术麻醉中、在麻醉后恢复室(PACU)里的常规工作。


刘小男在临时ICU对危重患者进行监测治疗


“通过密切地观察病人体征、监护仪、血气分析等多种手段,我们时刻监控着患者病情的变化。由于条件有限,病房没有麻醉科常用的超声,更谈不上高端的经食管超声,不然,我们对病人可以做更精准的监测,将更加有利于治疗。”


在病区,一旦发现患者病情变化,生命体征异常,黎平他们会迅速采用鼻导管、面罩吸氧、无创或有创通气,以及补液、血管活性药物等呼吸循环支持手段,维持病人生命体征正常,为病人抵抗病毒赢得宝贵时间。

2

“麻醉科医生,上!”


病区医护有句口头禅,“麻醉科的医生,上!”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病房里,采集动脉血是个技术活,特别是套在防护服上厚厚的手套,戴在眼前起雾的护目镜让手感、视力明显受限,大大增加了动脉穿刺采血的难度,而这些都是麻醉科医生每天的日常工作。


黎平正在进行深静脉穿刺


这天,有一位意识障碍的病人,需要建立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用于补液给药。病区组长医生说,“麻醉科医生,上!” 黎平便和几位队员开始了战斗。


“与全身麻醉状态下大不一样,浅昏迷的病人不会配合,头扭来扭去,操作起来非常困难。”手上戴着三层手套,手指无法清晰触摸到动脉搏动,起雾的护目镜让视野一片朦胧。黎平说,只能侧着头斜视,才能拥有一小块清楚的视野,好不容易穿刺针到位,置入导丝时,患者一动,一切又得重新来过。


但这都还不是最难的,由于病床无法升高,他不得不尽量弯下腰去配合病人,长时间地弯腰,引起了剧烈的疼痛,他只能隔一会儿直起腰缓一缓,平时几分钟的活儿,折腾了差不多半小时,汗透衣背,最后总算成功。


      麻醉科医生不仅像内科医生一样诊治患者,像外科医生一样动手操作,更是急救复苏的行家里手。


病房里有一位新冠肺炎的老人家,呼吸衰竭,病情危重,需要进行气管插管。麻醉科的医生们全幅防护武装,顺利完成气管插管。可就在这个时候,当班医生郝涌刚突然发现,这位老人心率迅速下降,甚至出现心脏骤停。来不及多想,他立即开始胸外心脏按压,启动心肺复苏。由于发现及时,抢救有力,老人家很快恢复了自主心跳,被转入病区ICU进一步救治。


郝涌刚给病人做腰椎穿刺

3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这天,轮到黎平当班,病房里一位91岁的老人家牵动着他的心。这位病人呼吸急促,烦躁不安,确诊前患有冠心病,病情很不稳定。了解情况后,黎平立即采取治疗,在大家的努力下,老爷爷慢慢平静下来,生命体征渐渐好转。


“当时病人紧紧抓住我的手,我安慰他说‘我们都在’。”老爷爷告诉黎平,自己是南下老干部,问自己的情况好些没有,说一定要治好他。我一边握着老人家的手,一边听着他诉说,回应他的关切。


“一些病人住院期间会出现紧张、焦虑、恐慌,甚至抑郁。”黎平说,“作为麻醉科的医生,不仅要会急救,还要帮助疏导和安慰病人。”他始终牢记和践行着特鲁多医生的那句铭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还有一位中年患者,新冠肺炎的症状不重,反倒是被痛风所致的左侧踝关节剧烈疼痛所折磨困扰,无法下床、无法入睡,情绪也不好,黎平和医疗队队员一边安慰他,一边给他服用了对应的药物。第二天查房时,病人脚不痛了,还可以下床活动了。“镇静镇痛,于麻醉医生而言,就似探囊取物,我们希望凭借自己的一份力,帮助更多的人。”黎平说。


前段时间,病区组建了临时ICU,接收的都是新冠肺炎危重病人,他们的病情更为复杂、情况更为特殊。在ICU值班的吴彬,专门制定了相应的方案,麻醉科的几位同事商议确定后,分享给了医疗队,希望更好地救助病人。


吴彬在安装ECMO后用经胸超声检查插管位置


在武汉第一人民医院的重症感染病区,他们的工作还在继续,诊病治病、生命体征监测与调控、急救复苏、镇静镇痛……他们是一群来自附一院麻醉科的青年医生,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与力量。



来源:附一院

编辑: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