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信息

学校创建于1956年,由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分迁来渝组建,原名重庆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重庆医科大学。

媒体重医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重医  >  正文

战疫重医人②丨杜先智:去一线既是医生的本能,也是党员的责任

发布时间:2020-02-11阅读量:[]

原文网址:https://mp.weixin.qq.com/s/1yk3k_pbTmPnuwl9FdB1rA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统一安排,按照重庆市委、市政府相关要求,继第一批、第二批共159名医护人员赴鄂后,重庆市组建了第三批市级医疗队,共120名医护人员,支援湖北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



2月2日下午,根据重庆市卫健委指示,重医附二院11名医护人员组成的援鄂医疗队火速集结,作为重庆市第三批市级医疗队成员支援湖北。附二院医疗队由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重症医学科的4名医生和7名护士组成,其中中共党员7名,于当晚6时从江北机场出发。


55岁的杜先智是附二院呼吸内科副主任,也是此次医疗队的医疗组组长。临行前,妻子为杜先智修剪了已有银丝的头发。两年前动过一次手术身体不及从前,杜先智却是科里第一个报名的。


“去一线既是医生的本能,也是党员的责任。工作30年了,我相信积累的经验能让我承担起这次光荣的任务。”杜先智说,家里90岁的母亲也在为他加油,相信一定能平安归来。



2月3日一早,医疗队便确定了团队分工及职责。第三批重庆市援鄂医疗团队在驻地成立临时党支部,杜先智任党支部委员、附二院团队党小组组长,同时他也是第三批重庆援鄂医疗团队医疗组组长、专家组组长。这一天虽未进入病区,但是每个小时都匆匆而过,医疗队火线搭建起重庆医疗团队的组织架构,开展培训、考核,厉兵秣马准备接力上阵。


进入病区的第二天,从凌晨到天亮,病房里灯火通明。这段时间里,医疗队陆续收进了7名患者,病区救治任务愈发艰巨,其中有位年轻患者牵动着大家的心。患者31岁,全身多处皮下气肿明显,血氧饱和度70%,医疗组经过夜间积极的处理,病情仍不稳定。了解到这一情况,杜先智一大早穿上防护服就扎进病区,查看、评估病情。他拼尽全力,排除摆在眼前的实际困难,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先后制定救治方案、协调会诊。医疗队所在的重症病区系神经外科改造而来,大量呼吸内科常用物资都相对缺乏,插管没有胸引管,他便就地取材,用深静脉导管代替;缺乏基本物资,吃饭间隙,他电话不离手,联系院方协调设备,为挽救年轻生命想尽一切办法。



2月6日上午,第三批援鄂医疗队又接到上级指示,医疗队将再增加接管一个重症病区。接到指示后,杜先智与护理组组长罗晓庆立即以最短的时间与对方科主任、护士长展开工作交接。摆在两个组长面前的实际困难太多,陌生的工作流程、办公系统的不熟悉、信息的不畅通、沟通协调的不同步、防护物资的缺乏,一切工作均需不断磨合,对于这些刚到的医护人员来说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同时由于目前接管病区的医生来自不同专业领域,包括疼痛科、眼科等,均非呼吸与危重症专业。医护组根据情况紧急调整了整个大排班,尤其是护理组进行了较大的调整,重组了整个排班。接收完毕,两个病区总床位数88张,共收治病人总数74人。经过重新调整,力量也被最有效的得以安排。


作为医者,杜先智用身体挡在病毒面前,用双手托起患者生的希望;作为党员,他把初心写在行动中,把使命印在了医疗岗位上。


资料来源:新华网、重庆日报、华龙网、上游新闻、重庆广电等媒体(部分图片来源于援鄂医疗队)

整理编辑:宗华月  陈妍西  钟志

排版:钟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