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信息

学校创建于1956年,由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分迁来渝组建,原名重庆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重庆医科大学。

媒体重医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重医  >  正文

人民网:作为一名ICU大夫:“若有战、召必应、战必胜”

发布时间:2020-02-18阅读量:[]

原文链接:http://cq.people.com.cn/n2/2020/0217/c365401-33804548.html

时间:2月16日

地点:武汉第一人民医院

记录人:重医附一院援湖北医疗队队员、重症医学科徐昉

也许本来就和武汉具有一种缘分,回想在同济医院学习的那半年已经过了十二年。在重庆机场给以前同济的老师留了句话“我今天出发到武汉,可能我们没有机会见面,但是又在一起工作了”。

从事重症医学临床工作已经20年,也算见过一些场面,但预感这次的挑战会完全不同。作为一名ICU大夫,“若有战、召必应、战必胜”,这就是责任。

经过紧急培训,我们提前到达武汉市第一人民医院。此时,窗外下起了倾盆大雨,夹杂着闪电,肖明朝副院长一直在现场做着协调,我和汪志红教授,蔡佳、李一诗、高凌云、向睿、冯金洲、黄诚、万梓鸣和李林峻等10位队友,结合各学科的经验,紧急制作着“信息采集表”。

徐昉在武汉

晚上7点,我们8位医生经过悠长的通道,一层一层换好防护服、隔离衣抵达病区。护目镜上的雾气还没有散去,王希罕护士长就通知“病人到了”,声音中透着急促,病人从电梯中鱼贯而出。

面对“零热身”的环境、陌生的操作系统,隔离区内、外的医护战友紧密配合着。护理一边安抚病人情绪,一边通过做好基本体征监测。隔离区里的8位医生分别奔走在房间,过问病人,做好登记和病史采集,2位战友留在非污染办公区随时做收治文书填报、医嘱工作。奔走中的3个多小时过得真快,总共接收了70位患者,此时最渴望见到接班的队友。

大家陆续回到驻地,已是次日,雨也停了。此时此刻,其实更加艰巨的接收后整理工作,正由接班的队友努力完成着。

用同事兼队友袁泉的话来说就是:接下来的日子就是车轮战,就是说日夜不休地连轴转,倒班。目的只有一个——用人力、经历、财力,耗竭新冠肺炎,和其他医疗队一道,最终战胜新冠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