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信息

学校创建于1956年,由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分迁来渝组建,原名重庆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重庆医科大学。

媒体重医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重医  >  正文

重庆日报:医学博士王越 | 写给武汉的“情书”是很多人的共鸣

发布时间:2020-03-16阅读量:[]

原文网址:http://app.cqrb.cn/topics/2020zycqxd/2020-03-16/135542.html?from=groupmessage


她出生医学世家,是内科学博士;她喜欢音乐、旅游,认为应该“诗意地度过一生”;她4岁开始学手风琴,偶像是贝多芬。

她,就是因为《一封写给武汉的情书》而火遍全国的重庆市第八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重医附一院内分泌科医生王越。

王越是怎样一个女孩?她为什么会写出一封打动全国人民的“情书”?3月16日,王越在驻地接受了重庆日报记者的采访。

1.jpg

▲重庆医疗队队员王越。(受访者供图)

深受父亲影响热爱文学、音乐

王越很年轻,身材纤细,性格温柔。出生于1988年的她,3年前从重庆医科大学内科学博士毕业,坦言自己这次来武汉主要是学习。

“3月13日是医疗队来武汉一个月的日子,我头一天就计划好要写这样一封’情书’。”王越不太像一位理性的医学博士,更像一名文静的文科女生。

高中时,因为细腻独特的文风,王越的作文就常常被语文老师作为范文在班上朗诵。“我记忆最深刻的是,汪正才老师让我们写‘大爱无疆’的作文主题。”王越说,还有多才多艺的班主任老师巫萍,对自己的影响也很深。

但对王越影响最大的,还是她的父亲王驰。王驰是重庆医科大学药学院教授,教授化学。王越的爷爷奶奶,也都是医生。

王驰虽然是理工科教授,但也酷爱文学,他在学校还开了一门非常受学生欢迎的人文选修课,包含中西方音乐、绘画、电影等内容。“其实最开始他也不太懂这些,就买了很多参考书籍回来看。”王越说,受爸爸的影响,自己也跟着看《美的历程》《约翰克里斯朵夫》等书籍。

在父亲的影响下,王越喜欢上林徽因、蔡元培等民国知识分子。她还从4岁开始学习手风琴,最喜欢贝多芬的《欢乐颂》,“贝多芬一生坎坷,但他的音乐里饱含对人间的大爱。”

2.jpg

▲受访者供图

与丈夫经常互写诗句道早安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王越第一时间向科主任表达了支援湖北的意愿。2月13日凌晨1点,王越接到出征武汉的通知,她给父亲发了一条信息,告诉父母不用担心。

凌晨4点半,看到信息的王驰第一时间回复了女儿。“所谓故国者,非有乔木之谓也,乃有世臣之谓也。你们就是国家的‘世臣’,也是职责所在,使命使然,光荣!”王驰鼓励女儿,“时至大战,能够向前一步,行胜于言。你们一去,会给那些躺在病床上的人带来希望,救人一命啊。”

这番话也给了王越极大的信心和鼓励,她把它发在了朋友圈,希望能鼓舞更多逆行者。

因为医疗队启程时恰逢情人节来临,王越和丈夫隔空发了“情书”:“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霾、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你是一个特别的人。初见时若芙蕖出绿波。你像是写在书里的人,却又悄然走进我的世界。我说去前线的应该是我,这是我的专业;你说作为内分泌科的你站在传染病疫情战场,就是与我并肩作战。”

王越的丈夫是重医附一院感染科医生李佳俊。“我俩很聊得来,就像另一个自己。”王越告诉记者,老公是自己的博士同学,两人是有次一起去城口进行暑期“三下乡”活动时结下感情的。经常,两人都要互写诗句道早安,“我们觉得,应该诗意地活着。”

3.jpg

▲受访者供图

替大家找到了情感宣泄的出口

以前没有进过隔离病房的王越说自己并不害怕。她对病人很细心,进病房总是关心安慰病人,替病人着想。比如病人很关心自己的CT和核酸检查结果,她总是帮他们尽快落实、帮助分析;抽血等化验结果,她也尽量将化验单打印给患者,让他们心里有数。

“他们都很感激我们。”王越说,从患者的眼神和武汉志愿者们的行动中,自己和队友都感受到武汉人民的谢意。

“但是这种特殊的情形下,我们和武汉人民之间几乎没有直接交流。”王越告诉记者,因此自己想到用这种方式,表达对这座城市的爱。

王越的深情,不仅受到武汉人民的热情回应,也感动了全国千万网友。“血浓于水,华夏一家。这是白衣战士的肺腑之言,字里行间流淌着真情。”“负重前行,最美逆行。一衣带水的柔情触及了心中最柔软的地方。”网友们纷纷留言赞叹。

4.jpg

▲受访者供图

“我们预备将医疗队以及王越的故事,纳入学校的校本教材,进行思政教育。”医疗队驻地附近的武汉崇仁二小校长李丹16日专程来到驻地,与医疗队商议此事。

“很多很多事感动着大家。我只是将心中真实的情感表达出来,能引起全国人民的共鸣,也许是因为替大家找到了情感宣泄的出口。”王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