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网址:https://epaper.cqrb.cn/html/cqrb/2020-05/31/002/content_261827.htm
|
王智彪 |
|
吴玉章 |
|
周绪红 |
|
谢鹏 |
本报讯 (记者 张亦筑)5月30日是第四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表彰奖励大会在京举行,创新争先奖正式揭晓,重庆医科大学王智彪、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吴玉章、重庆大学周绪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谢鹏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状。
全国创新争先奖于2017年经党中央批准,由中国科协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共同设立,表彰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重大装备和工程攻关、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科普及社会服务等方面作出卓越贡献的优秀科技工作者和优秀团队,表彰周期为3年。
据悉,此次大会授予10个团队全国创新争先奖牌;授予28名科技工作者全国创新争先奖章;授予258名科技工作者全国创新争先奖状。
获奖者风采》》
重庆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王智彪教授:
在世界上首次将HIFU技术应用于临床
他从1988年开始从事超声换能器的研制,带领团队潜心于将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技术的生物医学工程理论与临床相结合,初步建立了超声治疗学基础理论体系,先后完成四代聚焦超声治疗实验设备的自主研制,在世界上首次将HIFU技术应用于临床。如今,相关设备已出口德国、英国、意大利等26个国家和地区,并在国内2300余家大型医院推广应用。
今年3月,科技部批准省部共建超声医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立项建设,由王智彪担任实验室主任。至此,重庆医科大学在超声医学基础和应用研究领域正式迈入“国家队”,重庆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也实现“零”的突破。
陆军军医大学吴玉章教授:
发明国际上第一个模拟抗原治疗性疫苗
他因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取得显著成绩而获奖。率领团队在国际重要前沿研究领域取得多项重大突破:发现免疫细胞新亚群并阐明免疫细胞分化命运决定新机理;在促红细胞生成素发现70年后,首次发现其促造血功能之外的促凋亡细胞清除和促炎症消退作用;创立抗原工程理论和技术体系,并发明了国际上第一个模拟抗原治疗性疫苗,进入三期临床试验,理论和技术应用于SARS、COVID-19等重大疫情防控,取得了显著社会效益。他实现了我市在《自然》《免疫》《自然免疫》等多个国际顶尖期刊发表论文的突破,先后获得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国家杰出青年创新奖、国家发明奖二等奖各1项及省部级一等奖4项。
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周绪红教授:
促进钢结构和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技术发展
长期从事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他率领团队研究的成果编制成国家、行业标准或被其采纳,在高层钢-混凝土混合结构、大跨度房屋钢结构、长大桥梁结构和新型风电结构等工程中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技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中,高层钢-混凝土混合结构体系引领了我国钢管约束混凝土结构发展,应用相关成果的青岛海天大厦成为已建成的同类体系建筑中最高的建筑;重庆中科大厦工程采用了装配式钢管约束型钢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建成后被认定为国家装配式建筑科技示范项目。一系列技术成果的研发应用,对促进我国钢结构和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技术的发展、推动我国土木工程行业的科技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谢鹏教授:
揭示肠道微生物紊乱致抑郁症的潜在机制
近3年来在抑郁症和脑血病的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系列有国际重大影响的原创性科研成果。其中,在抑郁症研究方面,他在全球首次将抑郁表型从人传递到无菌动物,证实了肠道微生物紊乱是致抑郁的新病因,揭示了肠道微生物紊乱致抑郁症的潜在机制;还提出了儿童青少年抑郁治疗的新理念,相关成果已被收入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医学指南。
在脑血病研究方面,他在全球首次提出并命名多种识别脑出血血肿扩大的头颅CT新征象,用于早期预测患者血肿扩大,改变了国际上CT血管造影判定血肿扩大的传统方式,被多个国家的同行验证和广泛应用,破解了快速识别脑出血血肿扩大的重大难题。
(本组图片均为本报资料图片/视觉重庆)